由於小弟最近迷上1812序曲,對於近尾聲時那隆隆的炮聲和澎湃的氣勢著迷不已,每天不聽上個一兩回沒法解饞,而且偏愛用喇叭來聽。之前用耳機聽的感覺總覺得氣勢不夠,沒有那種被千軍萬馬包圍的感覺。說白一點,就是音場不對啦,縱深是夠了,但廣度不夠。這是耳機的天限,沒啥好說的。
小弟是個朝8晚8的可憐上班族,回家吃完飯做完一些瑣事後也差不多10點了。這種時間還大聲聽音響,不被家人修理可能也被鄰居以噪音防治法報管區「關切」,只好乖乖帶上耳機。
小弟是個懶到不能再懶的人,尤其是上完班回家之後,只想當一團爛泥,動都不想動。原來的座機訊號線插在擴大機上,懶得拔下來換到耳擴上,於是腦筋動到用隨身系統來聽1812序曲,心想號稱媲美座機級的Portable CD Player應該也不錯。
好吧,前面廢話一堆,終於要進入主題了,感謝各位看倌耐心看到這裡。

第一次聽的設備如下:
訊源:Sony D-Z555
Line Out:音X Cardas 3.5mm to RCA
耳擴:Corda PreHead MkI(Sensitive Off,0Ω耳機插孔)
耳機:Ath L-3000
剛開始聽就覺得聲音好像放不開,音量調大也一樣。之前就有聽說Sony D-Z555是屬於冷靜的聲音。仔細聽解析是不錯,細節夠,但感覺就是有點沉悶。聽到最後炮聲時差點快要摔耳機。

回頭仔細想想,L-3000配上PreHead,聲音雖不像HA-2002人聲那麼甜,但換來的是更平衡的聲音,應不致於如此不濟。於是不甘心的我,戰勝了下班後的疲憊,開始動起手來。
第二次聽的設備如下:
訊源:Denon 1650SR
訊號線:Siltech New York
耳擴:Corda PreHead MkI(Sensitive Off,0Ω耳機插孔)
耳機:Ath L-3000
一開聲就感覺完全不同,聲音出來了,但仍不失細節。Denon 1650SR果然厚聲啊,尤其是聽到後半段時,讓小弟下巴差點掉下來。

這麼多人褒的D-Z555,好不容易在AA排到好心網友割愛的D-Z555,送去北門楊師傅調整等了二週的D-Z555,真有這麼遜嗎?

第三次聽的設備如下:
訊源:Sony D-Z555
Line Out:音X 3.5 to 3.5
耳擴:Corda PreHead MkI(Sensitive On,0Ω耳機插孔)
耳機:AKG K1000 + 音X XLR to 6.5
一如預期的,音量要轉到11點鐘方向。1812序曲這片本來錄音的db就比較低,配上效率不佳的K1000,音量要調這麼高小弟也不意外,但聽完之後反而疑惑起來。因為質感雖完全不能比1650SR + L-3000,但還是小勝Sony D-Z555 + L-3000,尤其是低頻部份。怎麼想都想不通怎會有這種結果,要我抱著疑惑實在是睡不著,再次動起手來。
第四次聽的設備如下:
訊源:Sony D-Z555
Line Out:音X 3.5 to 3.5
擴大機:T-Amp
耳機:AKG K1000
一開聲後,又讓小弟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。

測到這邊已經超過1:00,每聽一次1812序曲就要16分鐘,聽4次下來就超過1小時,其實小弟還不只聽4次,大概有6-7次吧,加上調整設備,不知不覺就花了3個小時。雖然有還有疑惑,不過也得到一些小小的心得,可以安心去見周公了。
1. T-Amp確實是物超所值
這回小弟是沒進一步再把K1000接到擴大機上,有機會再測測差距會多大。就這次聽下來,不過NT$1500元就能有這種效果,C/P值絕對不用懷疑,也能體會為什麼國外曾流行K1000 + T-Amp這種組合。不僅是推的動,還推得好,音場也很夠。
2. 訊源實在是太重要
從第一次及第二次的組合,讓小弟充份體會到訊源的重要性。單就這次的比較,Denon 1650SR可說是打趴Sony D-Z555(糟糕,要被砸磚了)。當然我相信以價格來說很多人會說1650SR勝之不武,座機體積怎能和隨身機比,這些小弟也知道。我只是想表達,就聽1812序曲而言,差距實在太大,也許可說是D-Z555的天限。各位網兄真的不要對隨身機抱著過大的幻想,她不是換個線或調整一下就能飛天入地的。倒不如認真的去瞭解這類隨身機適合聽怎樣的音樂,以D-Z555而言,聽弦樂就還不錯,雖然熱情不足,但解析不錯;至於人聲及流行樂搭上L-3000還挺好聽的,聽起來甜甜的,不過由於ATH對這部份本來就有特別的調音,小弟就不多作評論。
3. 疑惑
這點小弟真的不瞭解,要說D-Z555在1812序曲的表現不佳,但K1000 + T-Amp以D-Z555表現又還挺讓小弟眼睛一亮,這到底是T-Amp出力夠而調回來,還是我誤會了D-Z555?有網兄為小弟能解惑嗎?
囉哩囉嗦寫了一堆,有耐心看到這兒的網兄小弟很感謝您。這不是什麼嚴謹的測試報告,小弟更不是什麼金耳。小弟算是拋磚引玉,期待各位也提出您的心得或指正喔。